地方政府和三所大学同时给力金海种业 |
发布时间:2011-04-23 点击次数:3754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中国农业大学副校长王涛(左二)和山东莱州市副市长范体强(左一)等领导在揭牌仪式上
莱州市金海种业有限公司创建于1992年,是集科研、生产、经营为一体的民营高新技术企业。公司始终把科研育种摆在首位,采用常规育种和现代生物育种技术相结合,选育出了一批适应不同生态区的新品种。公司在搞好育种工作的同时,非常重视新品种配套栽培技术研究,在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专家指导下,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一整套高产栽培技术。1999年小麦新品种“莱州137”以亩产773.86公斤,创我国北方冬小麦最高记录。复种的夏玉米(金海5号)经专家组验收,以亩产971.96公斤创造了我国北方地区两作亩产1.5吨粮的高产纪录。 中国农业大学山东莱州实验站于2010年12月底经学校批准成立的,由中国农业大学与莱州市金海种业有限公司共同组建,是中国农业大学、金海种业承担的国家、省科技攻关试验区的研究、实验、示范基地、人才培养基地,同时也是金海种业的成果转化孵化器。 中国农业大学与金海种业有多年科技合作的基础,并取得卓著成效。早在上世纪90年代,王树安、兰林旺和单玉珊等老一辈科学家就在莱州基地开展了粮食作物高产研究,曾多次创冬小麦、夏玉米全国单产纪录。2004年以来,学校先后在金海种业建立了国家粮食与食物安全研究中心粮食超高产研究基地、中国农业大学(烟台)金海研发中心、中国农业大学作物栽培学博士后科研基地,为中国农业大学山东莱州实验站成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双方合作实施国家科技支撑计划、863计划、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等重要科技项目十多项,在玉米新品种培育和生物技术、生物调节剂和化控技术、小麦-玉米一年两熟高产栽培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果,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奖励5项。金海种业培育的杂交种“金海5号”2008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玉米专用调节剂研制 与应用2009年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小麦调节剂研制与应用2010年获得北京市发明专利二等奖。 中国农业大学莱州实验站拥有了完善的实验基础设施和配套的农机、水利条件。实验田150亩全部为封闭式,建有围墙2700m、晾晒场院1000㎡、配套机井5眼、农田灌溉管道3000m和低压配电等。在金海科教园内建有实验室1000 m2、温室大棚2000 m2、生活办公用房1000 m2、实验用房300 m2以及农机仓库和种子仓库等辅助设施4000 m2,并购置了实验仪器设备、交通车和配套农机具,具备了为科研教学服务的基本条件。 实验站设立管理委员会,由中国农大和金海种业两方组成,负责实验站研发方向、重大规划、运行机制制定和运行管理决策等。现有固定工作人员28人,其中中国农业大学教师13人,金海种业工作人员15人。站长由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院长李召虎教授兼任,副站长由莱州市金海种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助理邓秀峰兼任。目前,每年来站开展科研、推广的科研人员30多名,研究生100人次以上。同时还有来自山东农业大学、青岛农业大学、烟台大学及新西兰坎特伯雷大学等多个单位的专家在实验站开展研究工作。 实验站将围绕我国粮食安全的国家战略需求、“三农问题”以及农业科技转化等问题,开展作物新品种试验和高产栽培技术研究、粮食超高产技术集成与示范、生物调节剂筛选与应用、两熟制周年超高产的资源配置模式、超高产农田生态资源的特征与利用等科学研究,力争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作物科技创新基地、高新技术转化展示基地和高水平农业技术人才培养基地,树立校企合作和产学研用结合的典范。 中国农业大学莱州实验站副站长邓秀峰表示:金海种业和中国农业大学莱州实验站、莱州市金海种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山东省引智成果示范推广基地将在三所大学和地方政府同时给力的发展机遇中,充分发挥中国种业骨干企业的优势,不负众望,不断创新,致力打造农作物高产创建研发基地,推动现代种业产业发展,继续为我国的农业科技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陈进/文 原旭伟/摄影报道)
中国农业大学副校长王涛(左七)率团亲临山东,在中国农业大学莱州实验站实验基地调研 为金海种业领导邓秀峰(右一)在制种车间向来宾介绍制种工艺流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