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农业工作会议于21日在京召开 |
发布时间:2011-01-16 点击次数:5267 |
12月21日至23日,全国农业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总结了2010年和“十一五”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研究了“十二五”现代农业发展,部署了2011年农业农村经济工作。 主题一:农业部长谈十二五:超前谋划和推进一批大工程 2010年12月24日09:01 东方早报 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分析说,“十二五”时期中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将“深入发展”,农产品消费需求将“持续增长”,同时,也给现代农业提出了严峻挑战,农村土地、资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加速外流。 农业部部长韩长赋表示,“三化同步”是着眼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对于推进实现农业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 “"十一五"是农业发展最快、农村变化最大、农民增收最多的5年。”韩长赋说。但同时他也指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还面临许多突出问题,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城乡失衡仍然突出,最需要统筹。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10月18日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首次提出,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使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协调发展,是"十二五"时期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中心任务、战略目标。”韩长赋说。 “三化同步”方向 韩长赋认为,“三化同步”与十六大提出的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十七大提出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着力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一脉相承,进一步明确了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方向和目标。 韩长赋分析说,“十二五”时期中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将“深入发展”,农产品消费需求将“持续增长”、结构加快升级,为现代农业发展既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又提出了严峻挑战耕地和水资源紧缺,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仍然没有根本改变,特别是在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中,农村土地、资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加速外流。 “如果处理不好,农业就面临削弱和萎缩的风险,农村就面临凋敝和忽视的风险,城乡失调、工农失衡的矛盾就会更加突出,现代农业就会更加滞后。”韩长赋说。 他进一步解释道:“从世界现代化发展的历程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影响、相辅相成。工业化、城镇化不发展,农业现代化就缺乏动力;农业现代化若跟不上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步伐或者被忽视,就会导致工业化、城镇化陷入停滞,造成"三化"都难以为继。” “三化同步”原则 韩长赋说,根据“三化同步”推进的内在要求和基本规律,要发挥工业化、城镇化对发展现代农业、转移农村劳动力的带动作用,对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的辐射作用,实现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 “"十二五"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机遇期。”韩长赋说,“要把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作为主线,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首要目标,把促进农民持续较快增收作为中心目标,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推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 韩长赋提出,要力争通过5年的努力,使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取得阶段性明显进展。为此,农业部将进一步理清“十二五”建设现代农业的总体思路,进一步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超前谋划和推进一批重大工程,深入研究和实施几项重大政策。 主题二:农业部:将深化八项工作 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 2010年12月24日09:31 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12月24日电 据农业部网站消息,农业部23日在北京召开全国种植业工作会议。农业部副部长危朝安在讲话时强调,要切实把转变发展方式的要求体现在发展理念上、贯穿于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落实到各项重大措施上,拓展和深化八项重点工作,千方百计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努力保持种植业发展的好势头。 危朝安说,今年种植业生产成绩显著,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作出了突出贡献。粮食产量再创历史新高,实现近半个世纪以来首次连续7年增产,连续4年保持在1万亿斤以上,成为今年经济发展的突出亮点。在粮食再创历史新高的同时,今年种植业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突出,预计人均增收超过300元,占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增量的50%左右。 危朝安指出,今年种植业发展取得非同寻常的成绩,得益于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和强农惠农好政策,是农业系统广大干部职工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成果。农业部门环环紧扣抓落实,在关键农时,一个作物一个作物地研究,一个区域一个区域地推进,为全年粮食丰收赢得了主动;大规模开展的粮棉油糖高产创建,率先落实关键技术,全程推进农机农艺结合,辐射带动大面积均衡增产,为实现粮食“七连增”和种植业稳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积极做好防灾减灾工作,全力推进西南“旱改水”、北方冬小麦促弱转壮、东北抢农时、促早熟等抗灾增产技术推广,有效减轻了灾害损失;扎实推进园艺作物标准园创建,形成了一套技术模式,创建了一批品牌,提高了产品质量。 |